罗伯特·波克; 马克·康乃尔; 唐纳德·史汀克; 南森·派勒; 罗纳德·卡林吉; 爱迪生·培第斯; 丹尼尔·巴德渥斯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动器材。该运动器材包含有一架体以及一设置在架体上的上半身运动装置,其中上半身运动装置主要包含一左手物件、一右手物件及一力量传导系统。力量传导系统具有分别连接至前述二物件的相对二端,而且前述二端之间具有一弹性组件。当任一物件由其起点位置移往终点位置时,会带动力量传导系统的对应端产生对应的正向位移,而且弹性组件会对应增加变形及弹力;相对地,当力量传导系统的某端进行反向位移时,会带动对应的物件由其终点位置移往起点位置,而且弹性组件会对应减少变形及弹力,即,弹性组件的弹力会使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与另一端的反向位移趋于匹配。本发明可让使用者在自然、舒适的状态下同时运动上半身及下半身。
1.一种运动器材,包含有一架体以及一设置在所述架体上的上半身运动装置,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用于与一下半身运动装置配合使用,以让一使用者可同时运动其上半身及下半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包含有:
一左手物件,用于配接使用者的左手,在所述使用者左手拉动下由一起点位置移动至一终点位置;
一右手物件,用于配接使用者的右手,在所述使用者右手拉动下由另一起点位置移动至另一终点位置;
一力量传导系统,具有分别连接至所述左手物件及所述右手物件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当所述左手物件或右手物件由其起点位置的方向移往终点位置的方向时,会带动对应的所述第一端或第二端产生一对应的正向位移;相对地,当所述第一端或第二端进行一与所述正向位移方向相反的反向位移时,会带动对应的所述左手物件或右手物件对应地由其终点位置的方向移往起点位置的方向;所述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设置有一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随所述二端任一端的正向位移对应增加弹性变形及弹力,同时随所述二端任一端的反向位移对应减少弹性变形及弹力,且所述弹性组件的弹力使所述二端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与另一端的反向位移趋于匹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是一涡旋弹簧;当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与另一端的反向位移不相匹配时,所述弹性组件的二端会产生对应的相对旋转位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卷筒、一第二卷筒,一第一绳索、一第二绳索、一旋转座及一逆转机构;所述二卷筒可在所述架体上旋转,所述旋转座可在所述二卷筒之间旋转;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所述第一卷筒及所述左手物件,所述第二绳索连接所述第二卷筒及所述右手物件;当各所述卷筒以一正旋向/反旋向旋转时,会逐渐释放/卷收对应的所述绳索;所述逆转机构连接所述二卷筒,包含有设置在所述旋转座上的至少一受力部件,所述逆转机构可将其中一卷筒的旋转扭力通过所述受力部件以相反旋向传往另一卷筒;所述弹性组件连接在所述架体及所述旋转座之间;所述二卷筒分别成为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轴杆,所述轴杆枢设在所述架体上,所述二卷筒枢设在所述轴杆上,各自以所述正旋向带动所述轴杆旋转,以及以所述反旋向相对于所述轴杆旋转;此外,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进一步包含一阻力机构,所述阻力机构为所述轴杆提供一阻力,使所述轴杆旋转时必须对抗所述阻力。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逆转机构进一步包含一连结绳索,所述连结绳索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二卷筒,而且中间区段可滑动地与所述旋转座上的受力部件接触;当各所述卷筒以所述正旋向/反旋向旋转时,会逐渐卷收/释放所述连结绳索的对应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逆转机构的受力部件为滑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逆转机构进一步包含一第一齿轮及一第二齿轮,所述二齿轮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卷筒及第二卷筒;各所述受力部件为一枢设在所述旋转座上的齿轮,并同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为一可弹性伸长的条状物;当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与另一端的反向位移不相匹配时,所述弹性组件会产生对应的伸长或缩短动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设在所述架体上的导向部件,所述弹性组件的中间区段可滑动地绕过所述导向部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的二端分别直接连接所述左手物件及右手物件,并且分别成为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卷筒、一第二卷筒、一第一绳索及一第二绳索;所述二卷筒可在所述架体上旋转;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所述第一卷筒及所述左手物件,所述第二绳索连接所述第二卷筒及所述右手物件;所述弹性组件的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二卷筒;当各所述卷筒以一正旋向/反旋向旋转时,会逐渐释放/卷收对应的所述绳索,同时逐渐卷收/释放所述弹性组件的对应端;所述二卷筒分别成为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轴杆,所述轴杆枢设在所述架体上,所述二卷筒枢设在所述轴杆上,能各自以所述正旋向带动所述轴杆同步旋转,以及以所述反旋向相对于所述轴杆旋转;此外,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进一步包含一阻力机构,所述阻力机构可为所述轴杆提供一阻力,使所述轴杆旋转时必须对抗所述阻力。
13.一种运动器材,包含有一架体以及一设置在所述架体上的上半身运动装置,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用于与一下半身运动装置配合使用,以让一使用者可同时运动其上半身及下半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包含有:
一左手物件,用于配接使用者的左手,在所述使用者左手拉动下由一起点位置移动至一终点位置;
一右手物件,用于配接使用者的右手,在所述使用者右手拉动下由另一起点位置移动至另一终点位置;
一力量传导系统,具有分别连接至所述左手物件及所述右手物件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当所述左手物件或所述右手物件由其起点位置的方向移往终点位置的方向时,会带动对应的所述第一端或第二端产生一对应的正向位移;相对地,当所述第一端或第二端进行一与所述正向位移方向相反的反向位移时,会带动对应的所述左手物件或右手物件对应地由其终点位置的方向移往起点位置的方向;所述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设置有一涡旋弹簧,所述涡旋弹簧的二端均可相对所述架体进行旋转,并且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涡旋弹簧的其中一端会对应地随所述第一端的正向位移以一正旋向旋转,另一端会对应地随所述第二端的正向位移以一反旋向旋转;所述涡旋弹簧的弹力会使所述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与另一端的反向位移趋于匹配。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卷筒、一第二卷筒、一第一绳索及一第二绳索;所述二卷筒可在所述架体上旋转;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所述第一卷筒及所述左手物件,所述第二绳索连接所述第二卷筒及所述右手物件;所述涡旋弹簧的二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二卷筒;所述二卷筒分别成为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卷筒、一第二卷筒、一第三卷筒、一第四卷筒、一第一绳索、一第二绳索、一第三绳索及一第四绳索;所述四卷筒均可在所述架体上旋转;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所述第一卷筒及所述左手物件,所述第二绳索连接所述第二卷筒及所述右手物件,所述第三绳索连接所述第三卷筒及所述第一卷筒,所述第四绳索连接所述第四卷筒及所述第二卷筒;当所述第一卷筒或第二卷筒以一正旋向/反旋向旋转时半岛官方体育,会逐渐释放/卷收对应的所述第一绳索或第二绳索,同时逐渐卷收/释放对应的所述第三绳索或第四绳索所述涡旋弹簧的二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三卷筒及第四卷筒;所述第一卷筒及第二卷筒分别成为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轴杆,所述轴杆枢设在所述架体上,所述第一卷筒及第二卷筒枢设在所述轴杆上,能各自以所述正旋向带动所述轴杆同步旋转,以及以所述反旋向相对于所述轴杆旋转;此外,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进一步包含一阻力机构,所述阻力机构可为所述轴杆提供一阻力,使所述轴杆旋转时必须对抗所述阻力。
本发明与运动器材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包含有可与下半身运动装置配合使用的上半身运动装置,由此可让使用者进行全身运动的运动器材。
一般常见的有氧类室内运动器材,例如跑步机、健身脚踏车、踏步机、滑步机……等等,都是供使用者运动下半身的运动器材。不过,近来也有愈来愈多的此类运动器材增设了手部运动的功能(俗称「双功能(dual-function)」),以让使用者可同时运动上半身和下半身。
例如,美国第4,625,962号、第6,123,649号专利,以及第2005/0124471号、第2005/0209059号等早期公开的专利案,均揭示了以跑步机为基础的双功能运动器材。在这些专利文献所揭示的运动器材中,上半身运动装置均设有分别被绳索系住的左、右二握把,让使用者可在原地跑步、走路的同时,双手交替地施力拉动前述二握把,以达到全身运动的目的。不过,上述习知技艺仍存在以下缺点:
一、在多数结构中,左手握把与右手握把是彼此独立、互不影响的,即前述上半身运动装置设有两组回收机构(主要为弹性组件),分别提供一回收力将对应的握把收往起点方向,因此成本较高。某些结构甚至设置两组阻力机构,以不同的阻力源分别提供给左手及右手,不仅调整时麻烦费事,更会提高成本。
二、当左、右二握把各有一组对应的回收机构时,在每个手臂摆动周期里,各组回收机构的弹性组件都必须进行一次大幅度的弹性变形及回复,如此容易弹性疲劳,使用寿命较低。
三、在某些结构中,左手握把与右手握把是硬性地、即时地相互拉扯,即其中一手施力拉动多少距离,就会使另一手被同步拉回多少距离,造成手臂动作僵硬不自然,甚至可能破坏身体平衡、造成运动危险。
此外,美国第5,527,245号及第6,599,223号专利当中的上半身运动装置,虽然设计成可与一下半身运动装置配合使用,但基本上都不是让双手以左右交替、全程摆动的方式运动,所以手臂活动较不完全,而且上半身与下半身的运动姿态并未良好配合。再者,此二案各自都以单一回收机构回收左、右二握把,然而,却都在回收机构至前述二握把之间设置「动滑轮」(注:在此指会沿其径向浮动的滑轮),降低了回收机构(及阻力机构)的力量作用效率,相对浪费了制造成本。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器材,其可让一使用者同时运动上半身及下半身,并能让使用者的双手动作十分自然、舒适,运动姿态及施力受力维持对称协调,使上半身能够稳定安全地进行负荷运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器材,其可让一使用者同时运动上半身及下半身,并具有结构较为简单、效率较高,成本较低,构件使用寿命较长,不需经常维护、更换的特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运动器材,包含有一架体以及一设置在所述架体上的上半身运动装置,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用于与一下半身运动装置配合使用,以让一使用者可同时运动其上半身及下半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包含有:一左手物件,用于配接使用者的左手,在所述使用者左手拉动下由一起点位置移动至一终点位置;一右手物件,用于配接使用者的右手,在所述使用者右手拉动下由另一起点位置移动至另一终点位置;一力量传导系统,具有分别连接至所述左手物件及所述右手物件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当所述左手物件或右手物件由其起点位置的方向移往终点位置的方向时,会带动对应的所述第一端或第二端产生一对应的正向位移;相对地,当所述第一端或第二端进行一与所述正向位移方向相反的反向位移时,会带动对应的所述左手物件或右手物件对应地由其终点位置的方向移往起点位置的方向;所述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设置有一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随所述二端任一端的正向位移对应增加弹性变形及弹力,同时随所述二端任一端的反向位移对应减少弹性变形及弹力,且所述弹性组件的弹力使所述二端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与另一端的反向位移趋于匹配。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组件是一涡旋弹簧;当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与另一端的反向位移不相匹配时,所述弹性组件的二端会产生对应的相对旋转位移。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卷筒、一第二卷筒、一第一绳索、一第二绳索、一旋转座及一逆转机构;所述二卷筒可在所述架体上旋转,所述旋转座可在所述二卷筒之间旋转;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所述第一卷筒及所述左手物件,所述第二绳索连接所述第二卷筒及所述右手物件;当各所述卷筒以一正旋向/反旋向旋转时,会逐渐释放/卷收对应的所述绳索;所述逆转机构连接所述二卷筒,包含有设置在所述旋转座上的至少一受力部件,所述逆转机构可将其中一卷筒的旋转扭力通过所述受力部件以相反旋向传往另一卷筒;所述弹性组件连接在所述架体及所述旋转座之间;所述二卷筒分别成为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轴杆,所述轴杆枢设在所述架体上,所述二卷筒枢设在所述轴杆上,各自以所述正旋向带动所述轴杆旋转,以及以所述反旋向相对于所述轴杆旋转;此外,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进一步包含一阻力机构,所述阻力机构为所述轴杆提供一阻力,使所述轴杆旋转时必须对抗所述阻力。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逆转机构进一步包含一连结绳索,所述连结绳索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二卷筒,而且中间区段可滑动地与所述旋转座上的受力部件接触;当各所述卷筒以所述正旋向/反旋向旋转时,会逐渐卷收/释放所述连结绳索的对应端。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逆转机构进一步包含一第一齿轮及一第二齿轮,所述二齿轮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卷筒及第二卷筒;各所述受力部件为一枢设在所述旋转座上的齿轮,并同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组件为一可弹性伸长的条状物;当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与另一端的反向位移不相匹配时,所述弹性组件会产生对应的伸长或缩短动作。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设在所述架体上的导向部件,所述弹性组件的中间区段可滑动地绕过所述导向部件。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组件的二端分别直接连接所述左手物件及右手物件,并且分别成为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卷筒、一第二卷筒、一第一绳索及一第二绳索;所述二卷筒可在所述架体上旋转;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所述第一卷筒及所述左手物件,所述第二绳索连接所述第二卷筒及所述右手物件;所述弹性组件的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二卷筒;当各所述卷筒以一正旋向/反旋向旋转时,会逐渐释放/卷收对应的所述绳索,同时逐渐卷收/释放所述弹性组件的对应端;所述二卷筒分别成为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轴杆,所述轴杆枢设在所述架体上,所述二卷筒枢设在所述轴杆上,能各自以所述正旋向带动所述轴杆同步旋转,以及以所述反旋向相对于所述轴杆旋转;此外,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进一步包含一阻力机构,所述阻力机构可为所述轴杆提供一阻力,使所述轴杆旋转时必须对抗所述阻力。
本发明另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运动器材,包含有一架体以及一设置在所述架体上的上半身运动装置,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用于与一下半身运动装置配合使用,以让一使用者可同时运动其上半身及下半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包含有:一左手物件,用于配接使用者的左手,在所述使用者左手拉动下由一起点位置移动至一终点位置;一右手物件,用于配接使用者的右手,在所述使用者右手拉动下由另一起点位置移动至另一终点位置;一力量传导系统,具有分别连接至所述左手物件及所述右手物件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当所述左手物件或所述右手物件由其起点位置的方向移往终点位置的方向时,会带动对应的所述第一端或第二端产生一对应的正向位移;相对地,当所述第一端或第二端进行一与所述正向位移方向相反的反向位移时,会带动对应的所述左手物件或右手物件对应地由其终点位置的方向移往起点位置的方向;所述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设置有一涡旋弹簧,所述涡旋弹簧的二端均可相对所述架体进行旋转,并且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涡旋弹簧的其中一端会对应地随所述第一端的正向位移以一正旋向旋转,另一端会对应地随所述第二端的正向位移以一反旋向旋转;所述涡旋弹簧的弹力会使所述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与另一端的反向位移趋于匹配。
上述本发明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卷筒、一第二卷筒、一第一绳索及一第二绳索;所述二卷筒可在所述架体上旋转;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所述第一卷筒及所述左手物件,所述第二绳索连接所述第二卷筒及所述右手物件;所述涡旋弹簧的二端分别连接在所述二卷筒;所述二卷筒分别成为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以上所述本发明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第一卷筒、一第二卷筒、一第三卷筒、一第四卷筒、一第一绳索、一第二绳索、一第三绳索及一第四绳索;所述四卷筒均可在所述架体上旋转;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所述第一卷筒及所述左手物件,所述第二绳索连接所述第二卷筒及所述右手物件,所述第三绳索连接所述第三卷筒及所述第一卷筒,所述第四绳索连接所述第四卷筒及所述第二卷筒;当所述第一卷筒或第二卷筒以一正旋向/反旋向旋转时,会逐渐释放/卷收对应的所述第一绳索或第二绳索,同时逐渐卷收/释放对应的所述第三绳索或第四绳索;所述涡旋弹簧的二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三卷筒及第四卷筒;所述第一卷筒及第二卷筒分别成为所述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
以上所述本发明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力量传导系统进一步包含一轴杆,所述轴杆枢设在所述架体上,所述第一卷筒及第二卷筒枢设在所述轴杆上,能各自以所述正旋向带动所述轴杆同步旋转,以及以所述反旋向相对于所述轴杆旋转;此外,所述上半身运动装置进一步包含一阻力机构,所述阻力机构可为所述轴杆提供一阻力,使所述轴杆旋转时必须对抗所述阻力。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让使用者左右两手的动作(包含速度及位置)具有趋于匹配的倾向,因而能在双手摆动十分自然、舒适,并非强迫牵引的状况下,运动姿态及施力受力维持对称协调,使上半身能够稳定安全地进行负荷运动。而且,相比采用两组回收机构(及两组阻力机构)的习用上半身运动装置,本发明的成本显然较低。再者,本发明中的弹性组件不会像习用结构般高频率且大幅度地变形、回复,因此使用寿命较长。此外,本发明中的弹性组件及阻力机构的力量,均为直接传导至左手物件及右手物件,中间没有经过动滑轮的减弱,所以效率较高。而且本发明的力量传导系统能够吸收、缓冲上半身左右二侧的动作或施力受力的不对称,因此不会像习知结构让左右二侧以硬性、即时方式相互拉扯,导致破坏身体平衡,甚至造成运动危险。
图5是对应图4中5-5剖线剖线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上半身运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对应图8中9-9剖线剖线是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上半身运动装置的平面图;
图12是对应图11中12-12剖线是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上半身运动装置的平面图;
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本发明的两种应用型式:在图1中,本发明的运动器材900是由一下半身运动装置800及一上半身运动装置100整合而成,更详而言之,下半身运动装置(图例为一跑步机)800的前端具有一架体700,上半身运动装置100装设在架体700上,如此,使用者即可利用运动器材900同时进行上半身运动及下半身运动。在图2中,本发明的运动器材900’是由一架体700′及一装设在架体上的上半身运动装置100′所构成,用于与一非特定的下半身运动装置(图例为一跑步机)800’配合使用,同样可让使用者同时运动其上半身及下半身。在第二种应用型式当中,架体可能设计成能够独立架置在地面上(如图2所示),也可能设计成能够自由组接至一下半身运动装置上。此种型式的好处在于,因为同一上半身运动装置可适用于现有的甚至未来的各种下半身运动装置,所以生产者能够简化制造模组,而消费者也可降低使用投资。
必须说明的是,虽然在图1及图2当中,前述下半身运动装置800、800’都是以跑步机作为范例,但这并不代表本发明将前述下半身运动限定为原地跑步、走路之类的运动,换句话说,除了跑步机之外,本发明当中的上半身运动装置还可能与其它各种合适的下半身运动装置配合使用,例如健身脚踏车、踏步机、滑步机……等等。
如图1、图2所示(注:以下仅以图1的标号作为代表),本发明的上半身运动装置100具有分别位于左右二侧的一左手物件150及一右手物件155,用于分别配接使用者的左手及右手,例如,以图中所示的握把形态供使用者捉握,或是以套环、手套的形态套设在使用者的手部。在运动时,使用者可以施力将左、右手物件150、155由较前方拉动至较后方,相反地,上半身运动装置100会利用一力量传导系统(后详)将左、右手物件150、155收回前方,而且,其中一手的收回动作会响应另一手的拉出动作,由此,使用者的上半身可以进行双手交替拉动的运动。
以下将揭示多种本发明的可能实施结构,但在接下来的图式及说明里,将只针对上半身运动装置100进行解说,表示各种结构均可套用至上述两种应用型式,即以下各实施例中的「架体」,均可能是一与下半身运动装置800固结的骨架(如图1所示),也可能是一可与下半身运动装置800’分离的支架(如图2所示)。另一方面,上半身运动装置100的各构件可依实际应用状况安排在适当位置,例如,在图1中,上半身运动装置100的大部分构件安装在跑步机800的操控台810底侧或内部。
如图3~图6所示的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上半身运动装置100包含有:
一阻力机构120,可为轴杆110提供一扭转阻力,使得轴杆110旋转时必须对抗前述阻力。本实施例的阻力机构120采用习知的「涡电流制动器(ECB)」,主要包含一同轴固接在轴杆110一端的飞轮121,以及一与飞轮121搭配工作的磁力组件(图中未示),使用者可通过电控方式调整磁力阻件与飞轮121的相对关系,以改变阻力的大小。涡电流制动器的应用是运动器材领域的习知技艺,在此不予详述。其中,飞轮121除了协助实现阻力功能以外,还可为轴杆110提供一旋转惯性。
一第一卷筒130及一第二卷筒135,分别利用一单向轴承131、136枢套在轴杆110上(如图5所示),二单向轴承131、136以相同方向配置,使得当各卷筒130、135以一正旋向旋转时,会带动轴杆110同步旋转(注:本例是将图6视角下的逆时钟方向定义为正旋向)。反之,当各卷筒130、135以一反旋向旋转时,则不会与轴杆110发生连动——换言之,轴杆110可相对于任一卷筒130、135以正旋向旋转。各卷筒130、135是由一大径段132、137及一小径段133、138同轴连结而成,而且,二卷筒130、135是以小径段133、138相向。
一第一绳索140及一第二绳索145,均无伸缩弹性,分别将其中一端(内端)固定在第一卷筒130及第二卷筒135的大径段132、137上,并且局部卷绕在大径段132、137的周面上,而且,第一绳索140及第二绳索145以一特定旋向进行卷绕,使得当第一卷筒130/第二卷筒135以正旋向旋转(以下简称正转)时,会逐渐释放第一绳索140/第二绳索145——换言之,向外拉扯绳索会带动卷筒正转。反之,当第一卷筒130/第二卷筒135以反旋向旋转(以下简称反转)时,会逐渐卷收第一绳索140/第二绳索145。
一左手物件150及一右手物件155,分别连接在第一绳索140及第二绳索145的外端,各为一握把,供使用者单手捉握。可各自在一起点位置及一终点位置之间活动。以图1、图2的应用方式为例,前述起点位置是指左、右手物件150、155被绳索140、145往前拉回至卡止在图中的导向滑轮710、715(如图1所示)上,前述终点位置在概念上是指左、右手物件150、155被使用者往后拉出至绳索140、145到达释放极限,并非实际空间中的一特定相对座标。在本发明的其它应用方式中,前述终点位置也可能位于前述起点位置的前方、上方或下方,换言之,使用者可能是由后往前、由下往上、或由上往下拉动握把。
一旋转座160,呈轮框状,枢套在轴杆110上,介于二卷筒130、135之间。旋转座160可相对于轴杆110双向旋转,彼此互不影响。
一固定座170,呈环圈状,保持一定间距包围在旋转座160的圆周外侧,并且固定在前述架体上(可视为架体的一部分)。
一弹性组件180,如图6所示,为一涡旋弹簧,卷绕在旋转座160及固定座170之间,而且内外二端分别嵌卡在旋转座160及固定座170上。
一逆转机构190,包含一受力部件191及一连结绳索192。受力部件191在本例中是一滑轮,枢设在旋转座160的圆心及圆周之间,且其径面垂直于旋转座160的径面。连结绳索192同样没有伸缩弹性,二端分别连接在二卷筒130、135的小径段133、138上,并以一特定旋向局部卷绕在小径段133、138的周面上,使得当卷筒130、135正转时,会逐渐卷收连结绳索192的对应端。反之,当卷筒130、135反转时,会逐渐释放连结绳索192的对应端——换言之,拉出绳索192会带动卷筒反转。而且,连结绳索192的中间区段可滑动地绕过受力部件191。由此,逆转机构190可将第一卷筒130及第二卷筒135其中一个的旋转扭力(本例为正转),通过受力部件191以相反旋向传往另一个卷筒。
以上即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上半身运动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在上述结构中,除了左手物件150、右手物件155及阻力机构120以外,其它构件共同构成一「力量传导系统」,此系统能将被使用者拉动的左手物件150及右手物件155收回起点位置,并且能使其中一侧的拉出动作,弹性地、容许时间差地回馈至另一侧的收回动作,详述如下:
在未使用状态下,弹性组件180呈现一「初始形态」(注:不限定是「没有弹性变形的形态」,后详),而左手物件150及右手物件150均位于各自的起点位置上,同时,所有绳索140、145、192的线段均呈紧绷或卷绕状态,没有松弛部份。此外,为了方便后续说明,此时第一卷筒130、第二卷筒135及旋转座160各自的角位置称为「初始角位置」。
以图1、图2的应用方式为例,使用者进行上半身运动之前,必须先将左手物件150及右手物件155由各自的起点位置往后拉出一段距离(尚未到达终点位置),例如使用者站在跑步机800的跑步台820上,双手自然下垂时的手掌位置。
为了容易说明,先假设使用者是先拉出左手物件150,然后再拉出右手物件155:一开始,当左手物件150及第一绳索140的拉出动作带动第一卷筒130正转时,第一卷筒130的小径段133会同时卷收连结绳索192的对应端,但因另一侧的第二卷筒135无法以反转动作主动释放连结绳索192的对应端,所以,介于其间的受力部件191会受到连结绳索192的力量作用,迫使旋转座160随着第一卷筒130正转(注:理论上,旋转座160的角速度是第一卷筒130的一半),由此在第二卷筒135没有转动的状态下,连结绳索192能减少其卷绕在第二卷筒135上的线段长度,同时增加其卷绕在第一卷筒130上的线段长度。基于相同原理,当左手物件150无法往前位移将右手物件155拉出时,第二卷筒135也会带动旋转座160以一半速度正转。
当然,倘若使用者是同时拉动左手物件150及右手物件155,也会使旋转座160产生对应的正转动作,且其结果与「先拉一手,再拉另一手」相同,例如,假设第一卷筒130与第二卷筒135以相同速度正转,则旋转座160会以相等的速度随之正转,由此让连结绳索192卷绕在第一卷筒130及第二卷筒135上的线段长度均维持不变。
当旋转座160由初始角位置正转之后,连接在旋转座160及固定座170之间的弹性组件(涡旋弹簧)180,会因外端固定、内端受到旋转座160带动旋转,而由初始形态扭紧对应程度,并且蓄积一可以回复至初始形态的对应弹力(注:在实施选择上,施力将涡旋弹簧的活动端顺时钟扭紧或是逆时钟旋松,同样都是使其产生弹性变形)。前述弹力使得旋转座160及卷筒130、135具有反转回初始角位置的趋势,进而,左手物件150及右手物件155具有反抗使用者拉力、回归起点位置的趋势。换句话说,无论另一侧的物件位于什么位置,任何已离开起点位置的物件若不再受到使用者的拉力(或是拉力小于弹性组件180的弹力),均会被往前收回起点位置。附带一提,为了确保能将二左、右手物件150、155以适当力量收回至起点位置,实际中会将弹性组件180的初始形态设定成「已具有弹性变形」的形态。
在使用者适度拉出左手物件150及右手物件155,并且开始利用下半身运动装置(跑步机)800进行原地跑步、走路运动时,使用者双手的自然摆动动作,将会左右交替地往后拉动及往前松放二左、右手物件150、155。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第一卷筒130或第二卷筒135被绳索140、145带动正转时,均会通过单向轴承131、136带动轴杆110同步旋转,所以,当使用者左手/右手将左手物件150/右手物件155往后拉动时,其拉力除了要使弹性组件180产生弹性变形,还必须对抗阻力机构120所提供的选择性阻力。相对地,当使用者左手/右手往前摆动时,左手物件150/右手物件155可被回卷的第一绳索140/第二绳索145往前拉回。由此,使用者可在下半身进行原地跑步、走路的同时,让上半身进行必须耗费力气的双手交替拉动运动,达到全身协同运动的目的。
如前所述,在二左、右手物件150、155被拉离起点位置之后,弹性组件180会产生对应的弹性变形及弹力,前述变形及弹力大体上会与第一绳索140及第二绳索145拉出长度的总和成正比,而且前述弹力(可称作回收力)会平均作用在左手物件150及右手物件155上,因此,任一侧的物件距离起点位置愈远/愈近,左右二侧所承受的回收力均会愈大/愈小。在使用者摆动双手的过程中,当左手/右手将左手物件150/右手物件155往后拉动时,弹性组件180理应增加变形及弹力,不过因为在自然动作下,另一侧的右手/左手正在往前松放右手物件155/左手物件150,所以弹性组件180的变形及弹力大致维持不变。
换言之,如果左右两手的摆动动作一直保持对称匹配,则旋转座160也会维持在当时的角位置,不会有明显转动。此时,往后拉动的手仍需对抗弹性组件180的弹力以及阻力机构120的阻力,而往前松放的手则无任何阻抗。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使用者其中一手往后拉动的速度高于另一手往前松放的速度,则弹性组件180的弹力会对应增加,让使用者其中一手更难往后拉动,但另一手却被更强的力道拉往前方,如此一来,往后拉动的手有减缓的趋势,而往前松放的手则有加快的趋势,即左右二侧的速度将趋于相等。相反地,如果其中一手往前松放的速度高于另一手往后拉动的速度,则弹性组件180的弹力会对应减少,使得其中一手减缓被往前拉回的速度,另一手则加快往后拉动的速度,左右二侧同样会趋于相等。
上述现象也可用「手部位置」的观点加以说明:在典型的手部摆动运动中,使用者的左手如果摆动至活动范围的最后端(对应于前述终点位置),则其右手应该正好位于活动范围的最前端,反之亦然。而且,在一个摆动周期中的两个瞬间,左右两手会同时位于一对等的中央位置上。若以弹性组件180在左手物件150及右手物件155均位于前述中央位置时的弹性变形为基准,那么,当使用者左手由中央位置往后拉出的长度,大于/小于右手由中央位置往前松放的长度,则弹性组件180的弹力会对应增加/减少,使得往后拉动的左手减缓/加快,而往前松放的右手加快/减缓,让左右两手具有修正至对应位置的趋势。
经由以上说明可知,前述力量传导系统可让左手与右手的摆动相互影响,而且,其中一手的拉出动作是弹性地、容许时间差地回馈至另一手的收回动作,使得左右二侧的动作具有趋于匹配的倾向,以此让使用者在双手摆动十分自然、舒适,并非强迫牵引的状况下,运动姿态及施力受力维持对称协调。再者,因为前述力量传导系统能够吸收、缓冲上半身左右二侧的动作或施力受力的不对称,因此不会像习知结构让左右二侧以硬性、即时方式相互拉扯,导致破坏身体平衡,甚至造成运动危险。
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弹性组件180从刚开始被预先带动至呈现某程度的弹性变形之后,就不会有太大的形态变化(仅会因二侧动作的短暂不匹配而有小幅度的弹性增减),一直到使用结束,二左、右手物件150、155均回到起点位置时,弹性组件180才会回复初始形态。因此,本发明中的弹性组件比较不易产生弹性疲劳,使用寿命较长。
在上述实施例结构中,除了涡旋弹簧以外,连接在旋转座160与架体(固定座)之间的弹性组件也可选用扭力弹簧、拉伸弹簧、弹力绳等,同样可达到使旋转座160转回初始角位置的功能。此外,逆转机构190采用滑轮作为受力部件191,是为了减少连结绳索192在受力部件191上的磨擦;反过来说,在上述结构中,如果不考虑磨擦问题,也可直接让旋转座160的某部位作为承受连结绳索192施力的受力部件。
如图7~图10所示的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上半身运动装置200的结构及原理,均与前一实施例大同小异,以下仅针对差异部分进行较详细的说明。(注:本实施例的上半身运动装置标号为「200」,但其对等于图1、图2中的上半身运动装置「100」、「100′」;后续各实施例同此原则。)
类似地,本实施例的上半身运动装置200具有一左手物件250、一右手物件255、一力量传导系统及一阻力机构220,前述力量传导系统又由以下构件构成:枢设在前述架体上的一轴杆210、枢套在轴杆上的一第一卷筒230及一第二卷筒235、对偶连接前述二卷筒及前述二物件的一第一绳索240及一第二绳索245、枢套在前述二卷筒之间的一旋转座260、连接在旋转座及前述架体之间的一弹性组件(涡旋弹簧)280、以及介于前述二卷筒之间的一逆转机构290。
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逆转机构290由二受力部件291、一第一齿轮292及一第二齿轮293构成,第一齿轮291及第二齿轮292是规格相同的斜齿轮,分别同轴固接在第一卷筒230及第二卷筒235的内端。各受力部件291是一较小的斜齿轮,二者规格相同,以对称方式枢设在旋转座260的圆周相对二侧,且其轴线的轴线同时与其相对二侧的第一齿轮292及第二齿轮293直交啮合。
通过上述机构,当第一卷筒230因使用者拉动左手物件250正转时,原则上会以第一齿轮292通过二受力部件291带动第二齿轮293以相同速度反转,但若第二卷筒235无法反转(例如右手物件255卡止在起点位置或被使用者拉住不动),则受力部件(齿轮)291会受第一齿轮292强迫,一边自转一边以正旋向沿着第二齿轮293的圆周公转,由此带动旋转座260以一半速度随着第一卷筒230正转(注:假设第一齿轮292正转一圈,则各受力部件291相对于第二齿轮293以正旋向公转半圈,同时相对于第一齿轮292以反旋向公转半圈)。当第一卷筒230及第二卷筒235以相同速度正转时,则旋转座260也以相同速度正转(注:各受力部件291相对于第一、第二齿轮292、293的关系均维持不变)。总之,与前一实施例类似,当任一左、右手物件250、255远离起点位置时,弹性组件280会扭紧对应程度;反之,当任一左、右手物件250、255靠近起点位置时,弹性组件280会旋松对应程度。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工作原理及功效均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相比于前一实施例的绳索式逆转机构,本实施例的齿轮式逆转机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较长的使用寿命。
接着,如图11、图12所示的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上半身运动装置300是由一左手物件350、一右手物件355及一力量传导系统构成,前述力量传传系统包含有:
一第一卷筒330及一第二卷筒335,分别枢套在轴杆310上,可分别相对于轴杆310双向旋转。其中,第二卷筒335以一大环圈336环套在第一卷筒330的一小环圈331外围。
一弹性组件380,如图10所示,为一涡旋弹簧,收容在二卷筒330、335的大环圈336及小环圈331之间,且内外二端分别嵌卡在二卷筒330、335上。
一第一绳索340及一第二绳索345,均无伸缩弹性,分别将其中一端(内端)固定在第一卷筒330及第二卷筒335上,并且以互不相同的旋向局部卷绕在二卷筒330、335的周面上。使得当拉出第二绳索345时,会带动第二卷筒335以一正旋向旋转,但当拉出第一绳索340时,却会带动第一卷筒330以一反旋向旋转。相对地,当第一卷筒330正转,或是第二卷筒335反转时,分别会逐渐卷收对应的第一绳索340或第二绳索345。左手物件350及右手物件355分别连接在第一绳索340及第二绳索345的外端。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当任一左、右手物件350、355被由起点位置往后拉动,因而带动对应的卷筒330、335由初始角位置开始旋转时(无论仅有一个单独旋转,或是二者以相反旋向旋转),弹性组件380会因内外二端被相对扭转,而由初始形态对应增加弹性变形及弹力。前述弹力使得各卷筒330、335具有转回初始角位置的趋势,因此,当任一物件350、355被往前松放时,卷筒330、335将会卷收绳索340、345,而弹性组件380的弹性变形及弹力也会对应减少,直至物件350、355回到起点位置。当其中一手往后拉出、另一手往前松放时,二卷筒330、335会以相同方向旋转,如果两边的转速相等,则弹性组件380只会原地旋转,弹力不会增减,但如果其中一侧相对较快,则弹性组件380会随着转速较快的一侧对应扭紧或旋松。总之,弹性组件380的弹力(回收力)会与第一绳索340及第二绳索345拉出长度的总和成正比。因此,本实施例的上半身运动装置300同样可达成前述功效。
本实施例当中并没有设置可自由设定阻力的阻力机构,因此,使用者在拉出握把时,大体上只需对抗弹性组件380的弹力。通过选用适当的弹性组件,可让使用者进行需耗费额定力气的上半身运动。
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上半身运动装置400是以前一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基础,另外再加入前述阻力机构的选择性功能,其包含有:
一阻力机构420,同样采用前述涡电流制动器,使得轴杆410旋转时必须对抗一可调整的阻力。
一第一卷筒430及一第二卷筒435,分别利用一单向轴承(图中未示)枢套在第一轴杆410上,各卷筒430、435会同步地带动轴杆410以一正旋向旋转,但可相对于轴杆410以一反旋向旋转。
一第一绳索440及一第二绳索445,均无伸缩弹性,各绳索440、445的内端以一特定旋向(后详)卷绕在第一卷筒430或第二卷筒435的大径段432、437上。
一左手物件450及一右手物件455,分别连接在二绳索440、445的外端。
一第三卷筒470及一第四卷筒475,其中,第三卷筒470同轴固接在第二轴杆460的其中一端,而第四卷筒475则是以可相对旋转的方式枢套在第二轴杆460的另一端。
一弹性组件480,依然是一涡旋弹簧,设在第四卷筒475外侧,其内外二端分别嵌卡在第二轴杆460及第四卷筒475上。
一第三绳索490及一第四绳索495,同样不具伸缩弹性,其中,第三绳索490的二端分别以一特定旋同(后详)卷绕在第三卷筒470及第一卷筒430的小径段433上,第四绳索495的二端分别以一特定旋向(后详)卷绕在第四卷筒475及第二卷筒435的小径段438上。
当使用者以左手/右手将左手物件450/右手物件455往后拉动时,第一卷筒430/第二卷筒435会以正旋向旋转,由其大径段432/437释放第一绳索440/第二绳索445,同时以其小径段433、438卷收第三绳索490/第四绳索495。其中,当第一卷筒430在以正转卷收第三绳索490一端的同时,第三卷筒570会以一第一旋向对应释放第三绳索490的另一端(注:在图例中,第二轴杆460与第一轴杆410平行,而且前述第一旋向与前述正旋向对应;但在实施上,二者不必然对应)。相对地,当第二卷筒435在以正转卷收第四绳索495一端的同时,第四卷筒475却是以(与前述第一旋向相反的)一第二旋向对应释放第四绳索495的另一端。因此,当任一物件450、455被往后拉动时,第三卷筒470及第四卷筒475会相对旋转,使得弹性组件480逐渐扭紧(或旋松),对应增加弹性变形及弹力。反之,当任一物件450、455被往前松放时,所有卷筒430、435、470、475会往初始角位置回转,而弹性组件480会对应减少弹性变形及弹力。
如图14所示,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上半身运动装置500的局部结构沿用自前一实施例,等同部份包括:一轴杆510(对应于前述第一轴杆410)、一阻力机构520、一第一卷筒530、一第二卷筒535、一第一绳索540、一第二绳索545、一左手物件550及一右手物件555。此部份不再重复描述。
本实施例中的力量传导系统还包含有:一导向部件560,实质上是一枢设在前述架体上的定滑轮;一弹性组件580,为一弹性绳,二端分别固定在二卷筒530、535的小径段533、538,并且以一特定旋向(后详)局部卷绕在小径段533、538的周面上,而且,弹性组件580的中间区段可滑动地绕过导向部件560。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当使用者往后拉动任一左、右手物件550、555时,对应的卷筒530、535会被外拉的第一绳索540或第二绳索545带动而正转。当卷筒530、535以正转由其大径段532、537释放绳索540、545的同时,会以其小径段533、538卷收弹性组件(弹性绳)580的对应端,使得弹性组件580伸长对应长度,并且蓄积可缩回原长度(初始形态)的对应弹力。类似地,前述弹力使得各卷筒530、535具有转回初始角位置的趋势,因而当使用者往前松放任一左、右手物件550、555时,对应的卷筒530、535会以反转卷收第一绳索540或第二绳索545,而弹性组件580的弹性变形及弹力也对应减少。总之,和前述各种应用涡旋弹簧的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当中的弹性组件580的弹力(回收力)会与第一绳索540及第二绳索545拉出长度的总和成正比,当左右二侧的动作维持对称匹配时,弹性组件580虽会滑动、卷绕及释放,但所蓄积的弹力并无变化。因此,本实施例的上半身运动装置500同样可达成前述功效。实际中,弹性组件580除了采用弹性绳以外,也可用长条状的拉伸弹簧取代。
最后,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上半身运动装置600是本发明最为简单的实施结构之一,其中的力量传导系统仅由一弹性组件680及一导向部件660构成,导向部件660是一枢设在前述架体上的定滑轮,弹性组件680为一弹性绳,二端分别连接左手物件650及右手物件655,中间区段可滑动地绕过导向部件660。显而易知地,当使用者往后拉动任一物件650、655时,弹性组件680会直接伸长对应长度。反之,当使用者往前松放任一物件650、655时,弹性组件680会直接缩短对应长度。使用者手部往后运动时必须对抗弹性组件680的弹力。
包括最后一实施例在内,本发明上述所有实施例共同的技术特征在于,其中的上半身运动装置以一力量传导系统的相对二端分别连接至一左手物件及一右手物件,当任一物件被使用者由其起点位置的方向拉往终点位置的方向时,会带动前述系统的对应端产生一对应的「正向位移」;相对地,当前述系统的任一端产生一「反向位移」时,会带动对应的物件由其终点位置的方向移往起点位置的方向。例如,在图15所示的结构中,弹性组件680连接左手物件650及右手物件655的相对二端,即可分别视为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即,当各物件650、655远离或靠近各自的起点位置时,弹性组件680的对应端即同步远离(正向位移)或靠近(反向位移)对应的起点位置。或者,在前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除了与左手物件、右手物件直接连接的第一绳索及第二绳索外端,我们也可将第一卷筒及第二卷筒分别视为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即,当各物件远离或靠近各自的起点位置时,对应的卷筒即正转或反转(正向位移/反向位移)对应角度。
进而,力量传导系统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间具有一弹性组件,其会随着前述二端任一端的正向位移对应增加弹性变形及弹力,同时会随着前述二端任一端的反向位移对应减少弹性变形及弹力,而且,前述弹力会使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与另一端的反向位移趋于匹配。举例而言,在图15的结构中,弹性组件680的弹性变形(伸长量)直接对应于左手物件650及右手物件655离开起点位置的距离的总和,当左手物件650往后移动或加快往后移动的速度时,因为弹性组件680的弹力对应增加,使得右手物件655具有往前移动或加快往前移动的趋势(注:当右手物件655往前移动不足时,左手物件650即有减少往后移动的趋势),让弹性组件680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与另一端的反向位移趋于匹配。反之,当弹性组件680其中一端往前或加快往前时,因为弹力对应减少,使得另一端具有往后或加快往后的趋势,同样趋于匹配。相同的现象也适用其它结构,例如在前述第一、第二、第四及第五实施例中,当其中一侧的卷筒正转或加快正转时,弹性组件所对应蓄积的弹力会使得另一侧的卷筒具有反转或加快反转的趋势,反之亦然。比较特别的是,依据前述正向位移及反向位移的定义,在第三实施例(如图11所示)中,第二卷筒335的正转及反转动作分别视为正向位移及反向位移,但第一卷筒330恰好相反。即使如此,该实施例中的第一卷筒330的正向位移(正转)与第二卷筒335的反向位移(正转)仍然具有匹配的倾向。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当弹性组件的变形程度到达其弹性极限,例如弹性绳已无法再拉得更长,或是涡旋弹簧已无法再扭得更紧时,力量传导系统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会完全匹配另一端的反向位移,换言之,其中一侧的物件往后拉出多少距离,另一侧的物件势必同步往前收回多少距离。不过,即使在此状态下,弹性组件仍是如前所述——随着其中一端的正向位移增加变形,同时随着另一端的反向位移减少变形,即增减互抵,使变形及弹力维持不变。
因此,在本发明的上半身运动装置当中,任一侧的物件距离起点位置愈远/愈近,则左右二物件所承受的回收力均会愈大/愈小,通过前述机制,使用者左右两手的动作(包含速度及位置)具有趋于匹配的倾向,因而能在双手摆动十分自然、舒适,并非强迫牵引的状况下,运动姿态及施力受力维持对称协调,使上半身能够稳定安全地进行负荷运动。而且,相比采用两组回收机构(及两组阻力机构)的习用上半身运动装置,本发明的成本显然较低。再者,本发明中的弹性组件不会像习用结构般高频率且大幅度地变形、回复,因此使用寿命较长。此外,本发明中的弹性组件及阻力机构的力量,均为直接传导至左手物件及右手物件,中间没有经过动滑轮的减弱,所以效率较高。
《运动器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器材.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动器材。该运动器材包含有一架体以及一设置在架体上的上半身运动装置,其中上半身运动装置主要包含一左手物件、一右手物件及一力量传导系统。力量传导系统具有分别连接至前述二物件的相对二端,而且前述二端之间具有一弹性组件。当任一物件由其起点位置移往终点位置时,会带动力量传导系统的对应端产生对应的正向位移,而且弹性组件会对应增加变形及弹力;相对地,当力量传导系统的某端进行反向位移时,会带动对应。半岛官方体育半岛官方体育